@江西大学生,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你来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4-04浏览次数:3

@江西大学生,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你来战!

如果你有一颗崇尚科学的心
如果你有一腔追求真知的热血如果你有锐意创新的精神如果你有勇于挑战的灵魂那么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你!来!战!

详情快跟团团一起来看看吧~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团省委、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社科院、省学联决定共同主办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江西赛区比赛。根据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江西赛区组委会决定,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江西赛区比赛由江西理工大学承办,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组织单位

(一)主办单位团省委、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社科院、省学联
(二)承办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参赛对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参赛作品分类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参赛分类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个人作品: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 集体作品: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赛事流程安排

1.各高校预赛、初审、组织申报阶段(2023年4月中旬前)。各高校成立竞赛协调组织机构,负责本校预赛的组织实施工作,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组织和指导学生申报、参赛,并按章程规定对申报作品及作者进行资格审查,对学生申报作品进行初评。2023年4月15日前,各高校完成校内预赛,遴选参加全省复赛的作品。

2.省级复赛和参展准备阶段(2023年4月下旬)。2023年4月下旬,由江西赛区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评审,确定进入决赛的作品。评审结束后,各高校按省级组委会要求做好参评、参展的各项物资、技术准备和组团、组队工作。

3.省级终审、展览、表彰阶段(2023年5月中下旬)。各学校报到和完成布展工作,举办作品展览。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终审,并由作者进行答辩或展示。同时组织优秀作品的展示交流和实用科技成果的转让洽谈,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校际交流,并进行总结表彰,同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比赛。


赛事相关事项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本次大赛将建立由团省委、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社科院、省学联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江西赛区比赛的组织和评审工作。各参赛高校要组成由本校主管领导牵头,团委、教务、科研等部门和学生会、研究生会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做好竞赛组织的有关工作。

2.深入发动,精心组织。各高校要突出竞赛的学术性、科技性和普遍性,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校、省、全国的三级赛制。特别是校级竞赛阶段,要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完善保障政策、运用媒体手段等方式,发布竞赛消息,接受学生咨询,进行广泛动员,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要坚决杜绝以学校科研项目冒充学生作品的现象,如有发现将严肃处理。要坚持选拔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对于未进入省级竞赛的作品要进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帮助参赛学生提高科研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可对重点项目在经费和指导力量上给予支持。

3.坚持宗旨,完善机制。各高校要坚持育人宗旨,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各高校团委要建立直属的专门组织或社团,负责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工作,制定长期规划,保证活动的经常性开展。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可设立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制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办法,更好地扶持、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可设立指导教师人才库,将指导教师的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尝试建立参赛作品转化服务机制,争取本地各类科技园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支持,为参赛和获奖项目的转化提供服务,推动学生科技成果与市场、资本等方面实现更加紧密、有效结合。

4.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各高校要积极协调各类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使“挑战杯”的品牌在高校中和社会上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要注重做好竞赛的前期宣传工作,为竞赛组织发动和有序开展打好基础。要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更多高校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


第十八届“挑战杯”期待你的精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