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引导青年学子在革命先辈的家书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我校团委推出“纸短情长映初心,家书载道传薪火”系列专栏。这一期让我们走进史砚芬烈士的家书,聆听他用生命书写的初心与担当。
家书背后的故事
史砚芬,又名余晨华,1903年生于江苏宜兴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亲历家国动荡,他毅然投身五四运动,追寻救国真理。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共青团宜兴县委书记,领导农民暴动,点燃革命火种。1928年调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期间,因叛徒出卖被捕。狱中,面对酷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
牺牲前,史砚芬最牵挂的是年幼的弟妹。在昏暗的牢房里,他强忍伤痛,提笔写下绝笔信,字字泣血、句句铿锵。1928年9月27日,史砚芬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5岁。这封血迹斑斑的家书,成为他留给亲人最后的嘱托,更成为后人追寻信仰的明灯。
家书原文
亲爱的弟弟妹妹:
我今与你们永诀了。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我的肉体被反动派毁去了,我的自由的革命的灵魂,是永远不会被任何反动者所毁伤!我的不昧的灵魂必时常随着你们,照护你们和我的未死的同志,请你们不要因丧兄而悲吧!
妹妹,你年长些,从此以后你是家长了,身兼父母兄长的重大责任。我本不应当把这重大的担子放在你身上,抛弃你们,但为着了大我不能不对你们忍心些,我相信你们在痛哭之余,必能谅察我的苦衷而原谅我。
弟弟,你年小些,你待姊应如待父母兄长一样,遇事先和她商量,听她指导。家里十余亩田,作为你俩生活及教育费用。我死以后,不要治丧,因为这是浪费的,以后你能继我志愿,乃我门第之光,我必含笑九泉,看你成功。不能继我志愿,则万不能与国民党的腐败分子同流。
现在我的心情很镇静,但不愿多谈多写。虽有千言万语要嘱咐你们,但始终无法写出。好!弟妹!今生就这样与你们作结了。
你们的大哥砚芬嘱
信仰之光,永照前行
史砚芬的家书,不仅是亲情的绝唱,更是信仰的宣言。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何为“为信仰而生,为理想而死”。信中“虽死犹存”的呐喊,是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对弟妹的殷切嘱托,是对家国大义的深情托付。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虽无需直面枪林弹雨,但同样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史砚芬的精神激励我们: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要以信仰为炬,以担当为旗,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中!